中国芯片完整发展历程
来源:内容来自「中国电子报」,谢谢。
编辑:陈炳欣 诸玲珍 顾鸿儒
制图:马利亚 顾鸿儒
*免责声明:本文由作者原创。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,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,如果有任何异议,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。
今天是《半导体行业观察》为您分享的第2082期内容,欢迎关注。半导体行业观察
『
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』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
AI|射频|华为|CMOS|晶圆|苹果|存储|WiFi 6
回复 投稿 ,看《如何成为“半导体行业观察”的一员 》
回复 搜索 ,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!
六十余载芯片发展史,标注着坚持追求和奋斗,看不见硝烟的中国“芯”路历程
□楚天都市报记者余渊刘闪
芯片产业的进步源自持续奋斗,芯片创新的推进需要继往开来。
20世纪50年代以来,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,一度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。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,由全部依靠自力更生,转变为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创新”,再到后来逐步加大资金和技术的引进与投入,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走过了最为艰难、曲折的道路。经过60余年发展,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。
上世纪50年代的 北京电子管厂车间
起步不晚却后劲不足
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委员、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邹雪城教授介绍,1958年,美国人杰克·基尔比就提出集成电路的概念,并发明了集成电路的理论模型。一年后,英特尔公司创始人鲍勃·诺伊斯,就发明了一项名为掩膜版曝光刻蚀的技术,至今,行业上沿用的仍是这一套技术。
而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,最早则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,那时在黄昆、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,北大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。经过一整年的时间,两位教授合著的《半导体物理学》问世,这也是我国在该领域的第一部著作。此后几年,培训班培养出了中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,这一门学科早早便在中国落地生根。
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副教授邓仰东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,中国半导体的起步并不算晚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老一辈的领导人就格外重视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和相关部件的生产,1952年成立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,由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负责。
1956年,中国提出“向科学进军”,国家制订了发展科学的“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”。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,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发展半导体科学,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。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训练班,国家在北京由五所大学联合在北大开办半导体物理专业,共同培养出第一批半导体人才。
在最初的发展阶段,中国大陆早期集成电路电气发展走的是自主研发的道路。在国际的技术封锁下,研究人员、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奠定了集成电路的发展根基,建立起自己的半导体专业,殊为不易。“这一发展阶段,中国并没有落后太多,与外国差距仅在十年以内。”邓仰东说,早期半导体发展主要以国防应用为主,如航空、航天、导弹、雷达、国防通信、国防的电子计算机等领域。
但文革开始后,所有的研发进程不可避免地被拖慢了。当计算机技术和芯片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,我们的技术却落了不止一两代。
近20年取得长足进步
上世纪80年代,国外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,芯片已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。中国决定进行市场换技术的尝试,国内开始引进各种芯片生产设备,大都是国外淘汰下来的生产线。尽管如此,这些对改变中国芯片的落后面貌,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“我刚开始接触到芯片领域,正好赶上了国内芯片快速发展时期。”回忆起中国芯片史,邓仰东感慨万千。
1995年,邓仰东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,跟随中国集成电路的领军人物王志华做毕业设计,第一次接触到芯片。在清华硕士毕业后,邓仰东去了美国留学,攻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学位,进行三维集成电路相关设计的研究。“1996年国内的芯片出货量,美国在20年前就完成了。”在异国他乡,邓仰东明显感到国内芯片事业的落后。
博士毕业后,邓仰东加入硅谷的一家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公司,2008年回到清华大学微电子系任教。此时他发现,芯片已在国内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,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更是让人刮目相看。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陈弘毅、王志华等人开发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专用芯片及模块,其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型产品的水平。
如今,又过去了11年,邓仰东见证了中国芯片的一路崛起。在他看来,在芯片设计能力上,中国几乎与美国处于同一级别,例如海思在手机基带和应用处理器、寒武纪在AI芯片都达到了领先水平。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正在出现,制造产能也不逊于国外,唯一不足的可能是先进工艺能力。
20年来,国内芯片取得长足进步。邓仰东分析,一方面是由于集成电路设计工具技术日趋成熟,使得其制作门槛有所降低;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,市场各类需求持续驱动。
中国第一部半导体领域专著《半导体物理学》
资金和人员仍然短缺
在邹雪城看来,芯片产业是资金、技术、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,中国想要追上芯片强国,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研发资金投入不够,是制约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。比如设计使用国外的软件,一个授权证书可能高达100万美金,建设一条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,费用堪比一个航母编队。邹雪城告诉记者,几年前一份统计数据显示,国际上最为顶尖的芯片制造商之一台积电公司,其一年投入研发的经费高达100亿美元。韩国三星是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厂商,其研发投入也一直位于世界前列,“他们是亏损了近20年,才换来了如今的霸主地位。”
作为光谷最早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者、集成电路产业的推动者,邹雪城为国内芯片产业和科研领域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人才,但他坦言,目前行业人才短缺仍是不争的事实。根据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荐纲要》,目前批准了的集成电路项目全部投资到位的话,需要70万从业人员,但目前我们只有不到40万。
为了培养研发芯片所需的高层次人才,华中科技大学投入了大量心血,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也是逐年扩大。邹雪城在课堂上总是跟学生讲,“做芯片、半导体是经验饭,从业者要熬得住。”
如今,中国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并成立了一批研发基金,相信在国家大力支持下,总有一天中国“芯”能够屹立于世界舞台。
中国芯片发展大事记
1953
苏联援建的北京电子管厂开建,一度是亚洲最大的晶体管厂。
1956
国家发布《1956-1967科技发展远景规划》,半导体作为国家生产与国防紧急发展领域。
在黄昆、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,北大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班,培养了中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。
1957
林兰英突破封锁,研制成我国第一根硅单晶。
1965
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。
1985
中兴通讯前身——中兴
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。
1987
华为公司成立,四年后组建了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(海思半导体的前身)。
张忠谋创办台积电,开创了半导体专业代工的先河。
1995
国家领导人参观了韩国三星集成电路生产线,回国后形容差距“触目惊心”,要求不惜代价也要将半导体产业搞上去。
2000
中芯国际成立。
2006
武汉新芯成立,开中部先河,集全球英才。
2014
国务院发布《集成电路推进纲要》集中力量支持半导体产业。
2016
武汉长江存储成立。
相关问答
中国芯片发展史?
说起中国的芯片发展史,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,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,那就是---王守武,王守武1919年3月15日,生于江苏苏州。194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。1946...
中国航天芯片发展史?
说起中国的芯片发展史,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,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,那就是---王守武,王守武1919年3月15日,生于江苏苏州。194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。1946...
芯片发展史?
近代半导体芯片的发展史始于20世纪50年代,当时美国微电子技术大发展,研制出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。1958年,美国电子工业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,该芯片...
intel芯片发展历程?
1971年,Intel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,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。1978年,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,同时还生产出与...
华为芯片发展史,是怎么样的?
华为芯片从发布到现在一直被喷到现在,虽然与国际上的高通苹果还有一点差距,但他是国内手机厂商最先推出发展自己处理器的,到现在已经不再依赖高通其它芯片商的...
中国有自己生产的芯片吗?
近日,美国政府对中兴通讯发出出口禁令,引发舆论对于中国尖端产业自主创新的讨论,并激发了国人对于“中国芯”的思考。那么我们中国有自己生产的芯片吗?芯片产...
纳米芯片的进化史?
1.2001年,当时的芯片制程工艺是130纳米,我们那时候用的奔腾3处理器,就是130纳米工艺。2.2004年,是90纳米元年,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,性能进一步提...
纳米芯片发展过程?
在2002年7月份,曾在几年前宣布摩尔定律死刑的这一定律的创始人戈登·摩尔接受了记者的采访。不同的是,这次他表现得很乐观,他表示:“芯片上晶体管数量每18个...
手机发展史!1902年的电话居然是个圈!2102年的手机是个芯片?-...
手机发展史!1902年的电话居然是个圈!2102年的手机是个芯片?耳机电音电音...进入21世纪后,随着计算机技术、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芯片技术突破性...
cpu纳米级发展史?
1.2001年,当时的芯片制程工艺是130纳米,我们那时候用的奔腾3处理器,就是130纳米工艺。2.2004年,是90纳米元年,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,性能进一步提...